- N +

全网播放量超5亿,这届年轻人“偷感很重”

全网播放量超5亿,这届年轻人“偷感很重”原标题:全网播放量超5亿,这届年轻人“偷感很重”

导读: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即使岁月流转也依旧熠熠生辉周星驰这位华语影坛的喜剧巨星便是其中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曾经的银幕宠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演员的身份转型为...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即使岁月流转,也依旧熠熠生辉。周星驰,这位华语影坛的喜剧巨星,便是其中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曾经的银幕宠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演员的身份转型为导演,继续在华语电影界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作者:小八,授权 转载发布。

这届年轻人,突然发现自己“偷感很重”。

拍照时对镜头很躲闪,只敢比“剪刀手”;和陌生人说话要做很久的准备,张口却还是支支吾吾;明明是靠自己努力取得的成绩,却莫名感到心虚和不配得感……

偷感,就是这样一种偷偷摸摸、小心翼翼的感觉。虽然做的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他们不愿被人关注,害怕别人误会,只想做一个透明人默默做事获得安全感。

有网友认为偷感在i人身上尤其明显:“i人偷感真的很重,尤其一个人的时候,干什么都有种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感觉。”

也有网友反其道而行之,既然摆脱不了“偷感”,不如正面迎战。担心拍照摆pose总是尴尬,那么言传身教上手总结:“记住我这3条,包偷味儿十足。”

偷感的应用语境不仅局限于人类,而是逐渐扩展到造型、玩偶、动物等多个方面。

新买的衣服不利落合身,也可以说“这件衣服偷感很重”。哪怕贵为钮祜禄·鹅,窝在角落斜眼看人的微表情也是一种超绝偷感。

偷感发展至此,逐渐成为互联网上的一门显学。

截至目前,#偷感#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过5.1亿次,在小红书浏览量超过7358万次,热门视频点赞量超百万。

那么,“偷感”为何能引起广泛共鸣?从“i人e人”到“淡人浓人”,以及更早的“鼠鼠我啊”和“吗喽文学”,年轻人为什么爱上给自己贴标签?自嘲式幽默的背后,又表达出怎样的情绪流动?

人在互联网,偷感很重

“偷感”一词的起源虽难以考究,但在早期的叙事语境中,多是性格内向腼腆的网友讲述亲身经历:

想考证,但害怕说出口没考上很尴尬,所以偷偷学;

想减肥,但不想被别人追问“怎么不去运动又在吃零食”,所以偷偷减;

想逛街,但受不了商场导购嘘寒问暖,整个人紧张得无处安放,不像买东西反倒像偷东西……

通过分享这些“偷感很重”的时刻,也让更多网友产生共鸣:“原来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

随着“偷感”的讨论度逐渐提升,网友们加入了幽默化的解读,一方面稀释了词意本身的情绪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其成为一种娱乐化的表达方式。

朝九晚五的打工人,用偷感消解上班疲惫。

开会时不小心跟领导眼神对视,做贼心虚转移视线。明明是上网找灵感,网页开了又关的动作看起来像是在摸鱼。偷感很重的打工人干脆承认自己上班只偷三样:偷水、偷电、偷纸。

打工人好不容易开启休假模式,一条偷感很重的旅游转场视频便是最好的旅程记录。三五好友在城市景点之间你追我赶,像是一场抓小偷游戏。

除了用“偷感”记录生活状态,更多内容创作者也以“偷感”为要素,衍生出更多内容形式。

据新榜旗下抖音数据工具新抖所收录信息,自2024年1月1日至6月6日,累计至少有9.46万条偷感相关视频,总获赞数达到1.57亿。

其中点赞量最高的,是王鹤棣、范丞丞、白鹿为宣传新剧拍摄的一条搭配《功夫熊猫》BGM的抖音视频。原BGM中展示的是干脆利落的功夫动作,但在四下乱瞟的偷感动作加成之下,即使是大明星看上去也像是准备随时动手的毛头小贼,抖音获赞188万。

只要染上“偷感”,原本帅气的编舞也会变得十分有趣。

博主“康康.”与朋友合拍鹌鹑舞视频,自称get最默契的偷感脚步,视频获赞156万。

在卡点变装赛道,偷感成为营造反差的关键要素。

前一秒,博主“我是你的cc阿”还在吐槽自己穿睡衣偷感好重,后一秒镜头切换,她美美变装,张开双臂拥抱大海,丝毫不见偷感痕迹,视频获赞125万。

偷感同样在小红书流行。

据新榜旗下小红书数据工具新红,“偷感”的小红书热度值与发布笔记数在今年4月开始同步提升,并在近期达到峰值。

全网播放量超5亿,这届年轻人“偷感很重”

自2024年1月1日至6月6日,在小红书上累计至少有1.01万篇偷感相关笔记,总热度达到418万,环比上涨228倍,与之关联密切笔记来自影视综、生活、萌宠类型。

博主“汕尾一枝花”想在高铁上拍出看起来时髦的俯拍照,她先是进行了一番心理建设,反复确定没人在看自己,才敢拿出手机准备自拍,结果摆完pose不到1秒,就看到车窗上倒映出隔壁大哥的注视,只好心虚放下手机尴尬傻笑,这条视频在小红书获赞11万。

偷感也开辟出一条垂直的“偷系”赛道。

博主“网络小偷姐”热衷分享自己的舞房练舞日常。视频中,一旁的同伴自信张扬,街舞popping动作游刃有余,她的四肢关节却各有各的想法,随便哪一帧看起来都是小偷行窃的动作前摇。

在评论区,有网友直接称呼她为“偷系博主”,目前她的小红书粉丝量达到1.4万。

从拘谨敏感,到整活玩梗,偷感承载的情绪在破圈过程中默默转变。

有网友表示,曾经那些局促不安的小细节,拍照时僵硬奇怪的微表情,因偷感一词的走红,都可以被解释为独属于自己的幽默感。

为什么年轻人爱给自己“贴标签”

偷感并不是今年第一个走红的个性标签。

春节复工后不久,重新开工的年轻人就已经累了,他们只想淡淡地活着,成为一个“淡人”。

说话淡淡的:嗯嗯好的收到。

情绪淡淡的:不争不抢一辈子。

上班淡淡的:卷也卷不动,摆也摆不烂。

与之对应的,则是凡事都要轰轰烈烈、浓墨重彩的“浓人”。

说话浓浓的:为什么?我不理解!你也疯啦?!

情绪浓浓的:大悲大喜大骂大怒大damn。

上班浓浓的:卷!卷死我!加班!(疯狂输出)

两种强烈的人格对比,给内容创作者提供了灵感空间。博主“xxokate”便分别演绎了“淡人”和“浓人”两种模式,两条视频在小红书的点赞量分别达到3.2万和4.1万。

“淡人”模式下,即便手机摔到地上碎了屏幕,她也能云淡风轻地说“没关系啊,到时候再换一个就可以了”。面对在一起10年的对象提出分手,她还是故作轻松地耸耸肩“人总是不能陪你一辈子的嘛,看淡就好”。

切换到“浓人”模式后,她遇到什么事都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不管是朋友家狗狗吃多住院,还是吃饭时衣服不小心溅到油点,在她的演绎下仿佛天塌下来一般惊天动地。

也有一部分网友表示自己日常处于“淡人”与“浓人”的中间地带,自嘲为“间人”。

更早之前,“i人e人”“鼠鼠我啊”“吗喽文学”等个性标签也一度成为年轻人传递情绪的出口。

这些标签与“偷感”“淡人浓人”相似,都具备共鸣感强、模仿门槛低的要素,再以热梗或表情包的形式,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以“鼠鼠我啊”为例,实为“叔叔我啊”的谐音,最早是网友对B战董事长的一句调侃,后多用作“底层打工人”郁郁不得志的自嘲,现如今又融合了憨态可掬的小仓鼠表情包,消解了原梗中的部分负能量。

“吗喽”则是出自两广地区对“猴子”的昵称。

在表情包中,吗喽们总是在打工,他们既是手握拖把、埋头择菜的底层吗喽,也是面对键盘的数字吗喽,有时候还会两眼无神地扪心自问:“真的需要这份工作吗?”

“知著网”在《“鼠鼠文学”:为共性的情绪漩涡找寻一扇窗》一文中提到,隐形框架之下,许多真实的情绪难以分享;匿名背后,反倒没有多少顾虑。

在偌大的赛博空间,年轻人既可以借“鼠鼠”之口倾诉自己的茫然无措,也可以用“偷感”化解自己生活中的尴尬不安。在这背后,是他们或焦虑或躺平的生活现状,而不同的个性标签则是不同颜色的匿名马甲。

与其他个性标签走红后引发的社会思考一样,当“偷感”话题讨论渐入深水区,其产生的根源也被进一步拆解剖析。有网友认为偷感的本质是一种不配得感,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评价之上,进而引发新一轮讨论。

不过,任何互联网热梗话题都有生命周期,“偷感”也不例外。

结合新榜旗下数据工具,我们观察到“偷感”的话题声量已经有所回落。但互联网从不缺流量新词,近期有博主提出与“偷感”对应的“抢感”一词,强调要“摆脱偷感,重新养自己一遍”“提升配得感”。在年轻人表达自我的强烈诉求之下,这或将成为下一个流量标签。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